王維是禪意繪畫的先驅,蘇東坡稱讚其造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董其昌《高逸图》
自魏晉以來, 國畫家和書法家受到佛教禪宗文化的影響極大,晉宋畫家宗炳提出的“澄懷觀道”的境界成為文人畫家們的審美追求。釋迦世尊拈花微笑的公案,成為知識分子與士大夫階層口耳相傳的精神指引。
初期修禪者以心印心,不必假借任何手段,在累積了修禪悟道者形形色色的表現之後,對於悟道境界的描寫,就有了問答、詩偈、文字繪畫等等的表現手段,逐漸演變成後來的公案、語錄、禪詩、禪畫等。後來禪畫成為禪宗的一大特色,它是修禪者用筆墨表達禪道的繪畫,它開發了唐宋以來國畫的新局面。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明朝山水畫大家董其昌,一生致力於寓畫於禪的國畫山水畫創作,他把國畫分為南北二宗,認為北宗著色鉤斫,南宗水墨渲染。中國畫論,有文人畫(士人氣)與非文人畫(工匠氣)之分,這也是受禪宗南北宗的影響,把水墨渲染法、披麻皺、遺貌取神的文人畫視為神品,比喻為禪宗南宗的慧能;把著色鉤斫、斧劈皺、貌像無神的工匠畫比喻為禪宗北宗的神秀。
禪意繪畫是國畫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也是禪宗特有的藝術。首開禪畫先河的,當為唐代的王維、唐末貫休、宋代梁楷;明末清初的四僧——石濤、八大山人、髡殘、弘仁;近代的虛谷,現代的弘一、豐子愷、陳子莊、當代的南無羌佛,這些巨匠在繪畫史上都產生過極大影響。
石涛的山水画作品
禪意繪畫起源於五代,盛行於宋元,下及明清乃至當下仍遺其馀韻,主要的題材有山水、花鳥人物。山水畫、花鳥畫中的山河大地、花果鳥獸如猿鶴、牧牛等,均假借物之妙相以顯其本體之真空。人物畫以高僧、祖師、巨聖為題材,比如借用寒山、拾得、豐幹、布袋等聖人的生平事蹟,包括悟道或修心的過程作為表現題材。間亦有作佛菩薩像,或羅漢像,則多以顯示神通自在,變化多端為特色。
王维《伏生授经图》
唐代王維是禪畫的先驅,他被董其昌尊為“南宗”之祖,也是藉用了禪宗之名。王維字摩詰,取自《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聖尊之名。維摩詰是釋迦佛陀住世時代,示現為大居士的佛陀,為佛世毘耶離城的長者,其慧辨神通,與佛陀無二無別,今生降世為H.H .Dorje Chang Buddha III 。王維當時虔信佛教,常去禪林寺院論道談禪,曾歷諸師法席聽取禪法,以致其繪畫飽含禪意,境界高遠,其潑墨山水,筆跡勁爽。其以水滲墨彩來渲染的新技法(破墨法)打破了青綠重色和線條勾勒的束縛,更適宜對心境的描繪,畫境達到了寂靜悠遠、自性闊達的境界。蘇東坡稱讚其造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H.H. Dorje Chang Buddha III《古风初脱》
H.H. Dorje Chang Buddha III《毫端卷意》
如此高深的造詣,若非參禪修心之功是難以企及的。繼王維之後的禪畫大師,有張澡和王洽,畫史中有“南宗摩詰傳張澡”之說,另外張澡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說法也與禪宗主旨相吻合。五代兩宋是禪畫的興盛時期,隨著禪宗的興盛,禪法更廣泛而深入地體現和作用於國畫中。畫家以有限之形表現無限之心性,以繪畫表達現象世界與心源合而為一, 一切形像都成了象徵的境界。
王维《江干雪霁图》局部
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曾經這樣說:“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教義後,認識到自己的心靈深處而燦爛地將之發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 縱觀中國繪畫史,繪畫藝術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離不開佛教精神的導引與蒙養。佛教經典中“色空不二”的真諦,使中國繪畫脫離了現象捆綁與形的束縛,讓藝術家真正步入了精騖八極,心遊萬仞的精神境界。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墨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