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觀察」:佛教強調“不執著”,為何許多人又還執著行善呢?
《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明確告訴世人,一切世相就是夢幻泡影,不可執著。同時佛教又教導佛弟子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任何壞事都不做,任何善事都要做。
於是,有人反問:既然佛教強調“不執著”,為何許多學佛修行人又執著行善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這是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反問。
殊不知,學佛修行過程中對善念善行的“執著”恰恰是為了後來證到“不執著”而鋪墊的。沒有這種初始時對善念善行的執著,也就無法證到後面不執著的成就了。
筆者不禁想起達·芬奇學畫雞蛋的故事。
達·芬奇剛開始學畫時,遇到一位不但嚴厲而且教學方法很特別的老師費羅基俄,他要求達·芬奇每天畫雞蛋。
達·芬奇對於畫雞蛋感到枯燥乏味至極,慢慢產生了懈怠的心思。費羅基俄耐心地對他說:“你看,1000個蛋中沒有兩個蛋是完全一樣的。同一個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態也不一樣。通過畫蛋,你就能提高你的觀察能力,就能發現每個蛋之間的微小的差別,也能鍛煉你的手眼協調,做到得心應手。”
達·芬奇聽了老師這番教誨,重新開始不停地練習基本功。經過執著的努力,3年後他畫任何東西都能信手拈來。
試想,如果沒有日積月累的作畫基礎,達芬奇如何成為世界著名藝術家呢?同理,如果我們不是在生活中的點滴滴滴中修行,如果我們不是從最基礎的善心善行開始,又怎麼可能培植出慈悲心,生發菩提心呢?如果我們連個好人都做不到,又怎麼可能成為聖人呢?
由此我們也就能明確了善念、善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恭看了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所說法《解脫大手印》就知道,我們的身、語、意三業要從實際行動上實行一切的善業,無論是大善、小善凡是善業我們都要做,這是建立真實大悲菩提行舉的基礎。
因為只有善念善行的積聚才會讓黑業遠離。只有黑業遠離了,我們在做功課,比如念佛或參禪時,才不會產生昏沉、掉舉等蓋障,才能清淨真如現前,見本來面目。
因此一切善業的緣起我們都要行持,哪怕就是一絲善念都要增益。
達·芬奇如果沒有執著於畫好每個蛋的積累,也就沒有後來的世界畫壇大師了。又猶如我們學開車,我們要牢記教練教的如何行駛,如何轉向、如何倒車入庫等等,腦子裡都是教練講的上路注意事項。直到自己能純熟掌握駕駛技巧,那個時候哪怕和朋友聊天、腦子裡想著要簽的合同內容也不會把車開偏,遇到紅燈會停,碰到別的車靠過來也能自然而然打方向躲開。這些都源自於上路後的不斷練習才做到了不執著駕駛,所有行為皆出於自然。而從最開始執著練習,到不執著行駛,就是一個練習積累的過程。正如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所說“萬法習慣成自然”。
學佛亦是如此。我們種下善念、善行得到善果,就積累了福慧資糧,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從執著再進入到不執著的境界。但是在進入這種“不執著”之前還是先要多行善,當行善成為我們日常的一種習慣時,也就沒有“執著於善”的念頭了,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本質如此。
六祖慧能大師為慧明宣說,不思善,不思惡,誰是本來面目?慧明當下了悟。沒有善念與惡念的分別,在前念已去,後念未生,中間不執之際,本來面目現前。《金剛經》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闡述的是法性真如的境界。
我們不能從法性真如、空性的角度,去反對行善。而應從執著行善,到無執菩提心行,不斷積累善行德量,因為無德量者則無聖因,無聖因者則無道境,所以必須建立德量。有了德量才能了證空性,才不會被輪回束縛。也就是說,依于行善而不執著善業之果,應無所住產生勝義菩提,於勝義菩提當中了徹本來面目。
修行人的一條明確路徑:由修善行,生發四無量心到修菩提心行,結菩提之果,證果登地,成就解脫。所以,想要成就解脫,先從行善開始吧。
撰稿:在路上
編輯:悅色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有 南無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與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的公告方為最正確的法義!
文章來源:https://www.sohu.com/a/483044519_120221680?spm=smpc.author.fd-d.1.1629028502668IOxNzlt
本文連結 :「佛門觀察」:佛教強調“不執著”,為何許多人又還執著行善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