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王諾布帕母六論》之    《入法門論

未命名.png

修行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其門遠近殊異,差距甚大。若依阿王諾布帕母所著《入法門論》而入,則直取修行境地,菩提心要,故登彼岸指日可取,亦為修行人必須要懂得的行持條例。入此法門,步入如來正道,遠離偏見邪心,成就可保。

五蘊

(ps231-253)

 

       五蘊,梵語為塞犍陀(Skandha),舊(jiu)譯(yi)為陰(yin),後作眾義,新為蘊解。


       陰者,積集之一義也。眾者眾多和聚之義,亦即蘊之義也。是顯數多積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無純一之法,或同類、

或異類、比多數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則概之為蘊。大別之為五法。


       一、色蘊。總蓋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


       二、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三、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四、行蘊。其他對境關於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


       五、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

 

以一有情徵(zhi)之,則色蘊之一即身,他四蘊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為一種特別之作用,故名之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可云心所)。

 

  五蘊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從五蘊而成,如無色界無身之有情,自四蘊而成也(除色蘊)。毘婆屍佛經上曰:【五蘊幻身。四相遷變。 】

略示俱舍七十五法表

ABUIABACGAAg_fLP_QUotqLLEDCpAzjEBA.jpg

 

轉載自https://www.gufoys.com/h-nd-12.htm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佛教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壢佛堂 的頭像
    中壢佛堂

    第三世多杰羌佛--瑪倉派佛學會中壢佛堂

    中壢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