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P[9].jpg OIP[9].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fangchiou8120/1603114437-2051318646-g.jpg)
武漢14歲男生被母親當眾扇耳光後跳樓自殺的新聞,牽動著家長們的神經。近些年頻頻有孩子自殺以及弒母弒父的新聞爆出,我們不禁要深思:為什麼這些花樣年華的孩子做出了這樣極端的舉動?
馬雲在雲谷學校面向家長的開學第一堂課上曾大聲疾呼:“我們做家長的應該關心的不是孩子能不能考上名校,而是應該關心二十年後你的孩子有沒有幸福的能力。什麼是幸福的能力,幸福的能力就是愛自己,並且有愛別人的能力,勇於面對挫折,擁有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這一振聾發聵的疾呼,卻淹沒在了現實的滾滾洪流中,人們已經習慣了在事情發生的那一刻才強咽後悔的苦藥。
真的應了那句話“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而這一系列的改變裡,最讓我受益匪淺的就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實際上體現的正是無條件的愛和信任。一個在愛和信任下長大的孩子,鮮少做出文章開頭那樣讓人傷心而惋惜的舉動。
非暴力溝通主要分為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非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要學會觀察事件本身的事實真相,不帶評判地說出感受。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套實現人生幸福的生活哲學。
比如,孩子沉迷玩手機不學習,我們常常的表達方式是“你一天到晚光看手機不學習,這樣成績怎麼能好?”“以後放了學就把手機交上來,不寫完作業不許看手機!”而非暴力溝通的表述方式是“我觀察最近一個週你每天看手機的時間都超過了三個小時,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平均在一個小時左右,這讓媽媽有一些焦慮。” “媽媽理解你忍不住看手機的心情,媽媽作為大人有時候也會有控制不住想看的時候,咱們一起來想想有沒有好辦法來改變這種狀況?”你認為哪一種表達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並促進事情的改變呢?答案一定是後者。
佛教有個詞彙叫“同體大悲”。大意是,觀照一切眾生與自己身同體,而生起拔苦與樂、一切平等之悲心。在生活中,我們學習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以同體大悲的理念來理解、接納一切人和事,那麼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就很容易做到非暴力溝通,再推及到社會上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如果人人都可以遵循非暴力溝通四原則,那這個世界以及我們的生活都將會是多麼美好與溫馨!
看多了親子間輔導學習時的雞飛狗跳,見慣了家長們對孩子的謾罵與指責,冷暴力正在不知不覺間侵蝕著我們之間的親暱、信任與合作。希望更多人都來學習這個非暴力溝通,乃至做到“同體大悲”。這樣,不僅僅可改善親子間的溝通,更能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順暢。
願親子間不再有隔閡和衝突,願世間少一些自殺和血腥暴力的悲劇!
——END——
撰稿:陳宥名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有 南無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與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的公告方為最正確的法義!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佛教新視野https://www.toutiao.com/i68843755196687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