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恭敬轉錄《子必依論》阿王諾布帕母 多扎信雄仁波切 科解(一)~(十一)

 
 

不得於其他公開轉載,必須遵守以下條件:

1. 必須全圖文轉載, 不可增刪或修改任何內容.

2. 轉載文章開頭處必須加註 "本圖文轉載自佛教正法中心網站 www.TBDCHQ.org" ◎佛弟子必須熟讀的偉大聖母 佛書

《子必依論》科解(一):起示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緣起:無始劫來因緣成熟開示本論(P.69)

二、殊勝:

(一)本論是既平淡又深密,既一般又廣義之正等無上大法(P.70)

(二)本論令成就解脫快捷,是修任何法不可缺之助緣聖因(P.71)

三、釋名:佛弟子必依止而學正等論理,履行之如理教說(P.71)

四、依修:

(一)本論若不依不學不行,修法不能成就(P.71)

(二)本論為萬法之母之母,離此行道徒勞(P.72,P.70)

《子必依論》科解(二):良心的發現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依教:識得行境內跡時,回頭依怙登彼岸(P.73)

二、簡別:(P.73-75)

(一)世間以良心作仲裁人之好壞曲直是非評據,凡有良心者皆屬好人

(二)佛法以戒律來權衡人之善惡道德高尚與否,認有良心者非定好人

三、行境:

(一)入道初心:內心純淨,對師恭敬,守持戒規,奉行佛法(P.75-77)

(二)學佛過程:日漸變質,私欲滋長,我執貪著,造業犯罪

1. 違背師說例:(P.80-84)

金剛上師壇場諄諄教誡,他卻拋置雲外,戒規全忘

金剛上師告誡修習忍辱,他卻受辱不忍,於境生瞋

金剛上師說要寬以待人,他卻受氣嘀咕,背地報仇

金剛上師說修四無量心,他卻翻臉咆哮,怒目圓睜

金剛上師告誡不要殺生,他卻教別人殺,自鳴得意

金剛上師告誡待人和藹,他卻冷嘲熱諷,鄙夷羞辱

金剛上師告訴要做功課,他卻一曝十寒,敷衍塞責

金剛上師告誡不打妄語,他卻暗較心眼,謊言連篇

金剛上師說要愛護眾生,他卻見打隨喜,見戰興奮

金剛上師講應正知正見,他卻邪見滿身,招搖撞騙

2. 良心的發現:(P.84-109)

愚癡蓋障自欺欺人,利用上師為所欲為

壇場立誓出爾反爾,我行我素無所顧忌

受師教化靈犀展現,難過懊悔聲淚俱下

堅持數日時有警覺,再過一陣恢復老樣

好意提醒不以為然,甚至惱羞反唇相譏

藐視佛法知戒犯戒,追逐名利貪得無厭

心靜之時或記師教,似乎覺醒再求懺悔

重複程序靈魂麻木,佛法教誡無動於衷

惡劣行徑令人寒心,逐步走向墮落深淵

褻瀆佛法自食其果,如夢方醒悔改晚矣

四、慎持:(P.109-113)

(一)誠信佛法因果業報,生起覺醒

(二)發願真正持戒合法,學佛如初

(三)擇準真正金剛上師,如法依教

《子必依論》科解(三):修行人的十種表面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修行假象:流於形式走過場,不得受用終墮落

(一)以不信因果誦經流為表面(P.114-121)

      不為了脫學佛法,不信佛說因果律

      未懂修行真含義,修行誦經是徒勞

(二)無大悲而云利他流為表面(P.121-129)

      世俗行善心不淨,雖亦利他不了脫

      學佛大悲菩提願,利樂有情真實行

(三)以吝嗇而行布施流為表面(P.129-135)

      我見自私吝嗇施,所行不淨非惜福

      破財消災昧因果,表面布施愚癡人

(四)密人不守三昧耶流為表面(P.135-139)

      三昧耶戒佛制定,密宗行人必守持

      若有觸犯大悔改,違戒白修不成就

(五)為僧人不守戒法流為表面(P.139-147)

      出家為僧貪利養,敗壞名節毀佛法

      不持諸戒自食果,地獄門中僧道多

(六)為居士不勤修持流為表面(P.147-151)

      在家居士易放逸,世法糾葛忘修行

      常自慎覺勿蹉跎,勤修真行不昏頭

(七)祇研學理不修法流為表面(P.151-158)

      鑽研法理不實證,空洞學佛有何益

      學理入手立正見,結合修法自成就

(八)修法而不知法要流為表面(P.158-164)

      不明法義空修法,照常造業苦不脫

      參悟人世無常理,心生出離是根本

(九)不依法行反教人流為表面(P.164-174)

      自己行持違所教,自欺欺人假修行

      以身試法必下墮,邪知邪見不可取

(十)言行不一指導人流為表面(P.174-176)

      四處說教無本事,所言所為不統一

      自落愚癡邪見中,表面行持不受用

二、深思反省:十種表面自對照,真正行持勿自欺(P.176-177)

《子必依論》科解(四):求道與俗務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行持誤見:(P.178-184)

    未悟道者執邊見,不詳法義無正知,俗聖二諦難容兼,分劃求道別俗務

    佛法源於世法中,若離世法無佛法,偏執誤念入弊端,精進修行不得成

二、誤念類例:(P.184-188)

(一)世尊教法未得悟,離婚拋家入廟修,道作罣境入邪見,認染世務不可修

(二)爭時學法期證道,師囑佛事不遺力,雖耽用功亦必為,認做功課是修行

(三)法教多聞知其然,不知所以犯戒規,三業行持不為善,認學佛法同兒戲

三、義解見別:(P.189-191)

    或執塵境隨遷流,或如木石而不知,落入斷常二見中,此為未悟凡夫境

    不住有相不入空,取之實相無得意,本源一體俗即聖,大悟之境不二諦

四、求道正見:(P.192-200)

    悟者非見見非證,須加用功不狂妄,未證言證終下墮,證得實相方了脫

    未悟求法落愚癡,有悟方可言證道,悟有所得實無得,徹見般若人法空

    佛法不離世間覺,密法亦於俗世修,世出世法不對立,真修徹悟求道易

    未能境來不隨遷,則必修禪增定力,正知覺照如如住,萬般諸事無掛牽

《子必依論》科解(五):懂得因果與明信因果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學習因果:(P.201)

(一)一切有為法皆為因果,了證無為法依因證果

(二)佛法即因果二字概攝,佛弟子須明因果理趣

二、「懂得」之患:

(一)懂得因果當作目標,追求法理,自恃了解,滯留不再精進(P.202-204)

(二)懂得因果洋洋自得,未證言證,行持不檢,缺乏自知之明(P.204-208)

(三)懂得因果不生虔信,雖知業報,明知故犯,罪苦重於不懂(P.209-212)

三、「明信」之要:

(一)明信因果去惡揚善,行持謹慎,悔責惡行,對作惡生畏離(P.212-213)

(二)明信因果修持忍辱,容人不容,忍人不忍,不令行為有失(P.213-214)

(三)明信因果誠敬三寶,慈愛眾生,嚴守戒律,言行合乎法規(P.214-215)

(四)明信因果無所執著,得無所欣,失無所哀,一切隨緣生滅(P.215)

四、實修因果:(P.216-218)

(一)懂得因果知有此理趣,而漠視存在無約束力,障自己行持毫無作用

(二)明信因果知真諦如此,而生畏出離堅守誠信,此唯一應行解脫正路

《子必依論》科解(六):恭敬心與三業相應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內省:(P.219-220)

      具恭敬心遵師教,了脫成就當不難

      卻入惡道受諸苦,真假敬心得細思

二、類型:(P.220-225)

(一)差別性恭敬心:

      言聽計從世尊教,不以為然上師語

      對師恭敬其心有,程度不及對佛心

(二)暫時性恭敬心:

      上師神通化現時,心生最大恭敬心

      但在俗念作用下,強盛敬心未持久

(三)複雜性恭敬心:

      有時恭敬極虔誠,但對師佛又生疑

      間對佛法無所謂,敬心夾雜成常心

(四)最殊勝恭敬心:

      恭敬真正金剛師,視師如佛無二別

      身心一切悉供養,自始至終心純淨

三、得失:

(一)三業相應受用:(P.226-231)

      由至上恭敬心故,三業與師全相應,得到師佛加持力,身心淨化大成就

      行人修持不受用,緣於對師無信心,不生恭敬還鄙視,由是不能得加持

      將師作佛來恭敬,得到即是佛加持,把師作凡來看待,所得祇有常人業

      若視上師不及己,不得加持反損福,敬心妙處在於此,無垢相應速覺悟

(二)三業不應罪過:(P.231-237)

      以對世人待上師,以對世法待佛法,提防戒備不真誠,妄語算計得與失

      陰魔蒙蔽失正知,意見分歧無明障,慫恿他人離道場,自犯罪行入魔境

      上師宏法利生地,個人恩怨凌其上,等同把氣集師身,與謗上師等量罪

      如來正法宏開處,任誰觸犯皆魔行,破壞佛法遭慘報,愚行罪子應悔改

四、回報:(P.238-239)

      恭敬心理有真假,真心實修善行為,悟證三業相應理,自獲幸福豐厚報

      猜測比較疑師法,自欺欺人假敬心,所得無盡苦劫難,此為因果必然性

《子必依論》科解(七):二十徒勞行(上)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受持:(P.240)

      若修行不得要領,則易毀善根福田,破壞圓滿菩提道

      蓮師二十徒勞法,諸佛菩薩皆贊敬,行者宜虔誠領受

二、法條:

(一)不摒棄傷生,發菩提心願為徒勞(P.243-256)

      大乘法要菩提心,實證修持非空言,大悲對待諸眾生,六道有情是己親

      不依法義不受用,寧捨生命不捨法,若為利益犯殺罪,破戒毀誓受重報

      殺生害命圖開脫,愚癡未明修行義,誤解不殺為師教,切膚之痛未覺悟

      三界眾生悉平等,善根佛子斷殺緣,不棄傷生而發心,徒勞無益反下墮

(二)不守三昧耶,受灌頂傳法為徒勞(P.256-267)

      密法灌頂有內外,外密實質理論頂,內密五部法力顯,與佛相通真灌頂

      即使得灌內密頂,必須不犯三昧耶,譬如取得通行證,無罪合法出入境

      三昧耶戒原則性,依從免走邪魔道,未證言證自冒稱,不能成就墮地獄

      違犯戒行大懺悔,虔心改過不姑息,受灌不守三昧耶,任其精進徒勞行

(三)對己心無益,祇博聞教法為徒勞(P.267-273)

      聞法有益得悟境,徹見法義不落癡,聞法之功如燈塔,指引航向不偏邪

      但若祇聞不思修,不依師教而行持,對己心行無裨益,徒勞修行無受用

      不知法者犯諸罪,祇屬無明造黑業,知法猶犯罪加等,毀願毀戒受苦報

      聞法不以法自持,助了生死是空話,無益身心假聞法,此非修士所應行

(四)修行做功德,混雜以惡行為徒勞(P.273-282)

      修行學佛做功德,積累資糧勤行持,圓滿加行入正修,方可言及證成就

      行功德時造惡業,譬如注水入杯中,此杯鑿洞水外流,徒勞修行功德損

      聽師教誨為善業,待人行為卻惡劣,恃功貪欲自吹噓,功虧一簣毀於惡

      做諸佛事立功德,何來常陷痛苦中,學佛初衷自返照,虛假修行難了脫

(五)行持不善業,依止真上師為徒勞(P.282-289)

      修行證道應依師,須尋持法真上師,依師傳法自己修,與師相應嚴己行

      若己不修仰仗師,認己罪業師可擔,斯人邪見昧因果,終歸下墮佛難救

      猶如教導吃飯法,程序動作正確行,即能飽食得舒服,否則違法唯餓受

      依師成就聽師教,不為惡行業力淨,所修方能無過行,明信因果不徒勞

《子必依論》科解(八):二十徒勞行(中)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六)作為導師者,不修法行惡為徒勞(P.289-298)

        具緣善根為師者,雖能善益化眾生,然由業力犯戒罪,徒勞行持頗可憐

        作為導師不修法,姑息己過和陋習,反求世俗名利權,顛倒失覺滋三毒

        行者依戒為原則,不按法修非佛子,自身成就尚難保,何以指導渡他人

        恃居師位得意忘,不作修法行惡業,斷人善根導向邪,自毀功德入苦淵

(七)為八風所動,修行欲成就為徒勞(P.298-309)

        世間八法愛憎所,能惑眾生動人心,有情執迷於其中,業果遷流歸輪迴

        由利起貪貪求利,因衰生瞋瞋而衰,由癡招毀毀助癡,因愛求譽譽生愛

        由稱生喜喜欲稱,因譏而怒怒致譏,由哀知苦苦生哀,因樂生樂樂致執

        心執八風隨境轉,由因感果入業輪,八風不動證道基,正見不惑得成就

(八)隨從一導師,凶惡對有情為徒勞(P.309-317)

        拜師學佛欲成就,發心修行亦學法,卻對眾生凶惡狠,所有努力付東流

        行人六時當返照,生活諸物眾生為,若無眾生己不存,須對眾生感恩報

        佛云眾生累劫親,必從根本徹悟覺,善待有情菩提顯,慈悲眾生是修行

        佛誡師教不隨持,破誓粗暴待眾生,實是對己不負責,自殘痛苦必墮落

(九)常作不善行,自稱畏地獄為徒勞(P.317-323)

        學習佛法具基礎,略懂法理有修持,口頭怖畏下地獄,三業卻常行不善

        對人生氣發牢騷,做些佛事便狂妄,離間排斥師兄弟,偽稱吹噓污蔑師

        聲稱害怕背因果,惡業行徑不省檢,匪夷所思昭然揭,藐視佛法不在乎

        類此行人頗為多,實是地獄仰慕者,行為造然惡報果,自欺欺人徒勞修

(十)不以菩提心,無虔信布施為徒勞(P.324-340)

        布施性分淨不淨,貪著利養有相施,境對無量無相施,施心不同果報異

        同樣境況相同施,大悲作施無私想,所獲功德無量福,有相不淨施難比

        布施要具正知見,非以施量論功德,境況貧困施家當,入魔自苦誤修行

        菩提利他做佛事,一念成真最重要,虔誠盡力心純淨,修行受用功德大

(十一)不決定堅守,受佛法戒律為徒勞(P.340-347)

        佛法戒律如寶劍,能護行人降魔妖,滅除邪見及阻障,嚴極守持不離身

        依戒遵教人天敬,護法助佑得成就,受戒不持護法離,惡業日增落狂愚

        背謗師行入地獄,迷行外道淪畜生,妄語騙師窮困終,破戒毁律唯墮落

        為師授戒應慎審,緣法未熟不姑息,合法受戒須堅持,不守自誤徒勞行

(十二)不調治瞋心,修安忍祥和為徒勞(P.347-352)

        安忍於境能不動,不為所惑生瞋恨,行人不具安忍德,為惡必如牛毛繁

        瞋心乃是安忍敵,對他眾生怨惱怒,種下不淨惡業因,障礙成就不受用

        正念不存瞋心起,瞬間覆蓋善道境,所修忍德無復存,須得除瞋方成忍

        修習安忍非一時,常自審勵悟心性,須化被動為主動,當作自己首要行

《子必依論》科解(九):二十徒勞行(下)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十三)常昏沉掉舉,修禪定做課為徒勞(P.352-354)

        昏沉掉舉禪定敵,此是惑業非正念,亦非正念所緣境,離此二妄則易定

        行人習定無正念,一緣境中無所緣,眼簾沉重昏欲睡,陷入昏沉睡魔至

        粗掉心隨貪境動,細掉極微不易察,此須提起正知力,警覺審慎守正念

        時生出離無常心,思維惡道墮落苦,觀想菩提功德等,可除二障以得定

(十四)若不慕覺道,精進勤修行為徒勞(P.354-362)

        學佛行人須明確,皈依學法修何為,盲目跟從勤苦修,徒勞無益抱憾終

        不慕覺道無所謂,精進祇求己安樂,拜佛為得虛幻福,自私狹隘目光淺

        既知佛理不證悟,貪著世利失正見,奢想平安窮其生,愚癡終招惡報果

        從師學法不思脫,希圖精進不下墮,仍享世福安現狀,後患無窮與願違

(十五)嫉妒五毒增,修般若之諦為徒勞(P.363-368)

        般若法義高妙深,本來面目真如性,文字起悟觀照修,證之實相生死脫

        欲證般若必了諦,嫉妒五毒須破除,彼等漏因若存執,不達空慧無所成

        嫉妒滋生瞋恨心,暗傷明擊害眾生,五毒惡行更甚之,罪大惡極等魔妖

        妒心毒念垢業行,覆蓋自性障漏盡,若不痛改定償報,修證般若亦徒勞

(十六)修大乘教法,無生大悲心為徒勞(P.368-379)

        大乘教法修學者,必具大悲菩提心,為師須審徒根性,因材施教合法義

        一時表面悲心顯,非是見性自然為,徹悟層次境界故,菩提悲心有真假

        真悲視他如己出,佛法眾生置第一,假悲私心重自己,為護利益棄親人

        未悟眾生皆己親,不達大悲實證境,強修大乘不受用,行持有失誤人己

(十七)若不知自性,修定了生死為徒勞(P.380-386)

        依佛法義了生死,須證般若修禪定,亦可修定悟心性,證達空性得解脫

        求證實相由悟見,由見而入入而證,不依序行莫知證,如見親娘不相認

        有情自性各具足,無有多少大小分,如佛無二淨法身,其名甚眾義皆同

        行人不知自性理,則對證道無所知,如此修定無實義,終不成就徒勞行

(十八)傳法不實行,受口訣法義為徒勞(P.386-391)

        密宗法義必師傳,自行修法無受用,經師傳法授口訣,若不依行一場空

        受師口訣似得鑰,能開出世生死門,卻不使用任散落,何異無得不如無

        隨意對待不警戒,放縱自恃不進取,功力遠退護法離,悔不當初依法修

        夙世福緣蒙師教,反拋口訣棄法修,不從實證祇貪法,徒勞無功不解脫

(十九)利樂有情事,非由菩提心為徒勞(P.391-394)

        行人利樂有情事,善益起自兩種心,四無量與菩提心,各有自覺和非覺

        內心純淨行利他,本份應為無圖報,天生如此自覺類,多生善業因緣故

        利他出於不得已,或己有益而所為,此非自覺念不淨,慈悲喜捨極有限

        四無量境心執我,菩提心行自然出,斷我無相境所生,利他非此為徒勞

(二十)看佛書聞法,不依義施行為徒勞(P.394-402)

        看書聞法即滿足,未懂義理不行持,落入誤區自不知,修行滯停無功返

        修行關鍵是實施,執著聽過見讀過,不表法義已理解,理解亦非是實施

        看書學法明理趣,迴光返照己行為,如法修正付實踐,才是修行實質義

        得聞正法不奉行,聞多勝法皆無補,空頭理論不受用,愚癡可憐誤成就

《子必依論》科解(十):隨緣法語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總說佛法:(P.403,P.407-408)

(一)釋義:

      何業名佛法?  因果名佛法。

      因果依何了?  修行二字了。

(二)修證:

      行持怎得修?  依照正法修。

      正法何名相?  如來說三藏。

      密乘可否真?  西密最甚深。

      怎擇正法幢?  內密最璨光。

二、別說密乘:(P.403-404,P.408-409)

(一)密宗法規:

      持咒屬何法?  咒師偏執法。

      怎鑒密乘宗?  顯軌雙運通。

(二)灌頂法義:

      灌頂分幾門?  三時轉法輪。

      法輪怎個分?  外內密三分。

      依何為上乘?  內密神通境。

      欲得詳為說?  悉真已具足。

三、鑒別師資:(P.404,P.409-411)

(一)擇師所依:

      明師何處尋?  顯密圓五明。

      可否傳承定?  重在內密真。

(二)鑒真法定:

      怎見法之上?  甘露從天降。

      除此可另行?  大法無它門。

      因何如此觀?  防止假師編。

四、修學正教:(P.404-405,P.411-412)

(一)學密次第:

      學人初何求?  加行論學游。

      弟子深何入?  內密灌頂欲。

(二)內密表法:

      灌頂怎鑒真?  壇城神通分。

      幾層法部境?  五部最完整。

      可否論精云?  當展入法門。

      甚深不詳解?  此弗多示也。

五、不違戒法:(P.405,P.412-413)

(一)犯戒招報:

      犯戒罪否大?  種因見上下。

(二)冒師必墮:

      初學可渡生?  未覺誤他人。

      然何要心慎?  謹防遇騙神。

      冒師收弟子?  入魔短命鬼。

      口說假佛法?  地獄鬼使押。

      收徒具何境?  覺證聖者影。

      未證即渡生?  無常鐵鏈跟。

      可否頓逃脫?  油鍋刀山浴。

      壞人諸性慧?  無間地獄罪。

六、受用正因:(P.405-406,P.413-415)

(一)不修表面:

      修行之精要?  三業相應道。

      爾不如是行?  必步於反門。

(二)不相謗壞:

      師兄姊妹間?  最忌是非穿。

      若不樹德品?  自囿凡夫境。

(三)不背謗師:

      行道之大阻?  背誹師與母。

      暗謗師行處?  夭折惡世住。

      背言佛母短?  命終死得慘。

      汝不生大懺?  無常加鎖鏈。

(四)不隱瞞師:

      大凡小事情?  不可瞞上人。

      倘若有犯行?  脫離解脫人。

(五)不叛離師:

      謂罪反離師?  無間地獄癡。

(六)不妄騙師:

      妄語對師顏?  自無神通顯。

      加持諸福報?  世相不表效。

七、成就根本:(P.406-407,P.415-417)

(一)凡邪不了:

      咒可超渡生?  凡夫無渡境。

      污道行邪門?  畜牲鬼魅靈。

(二)了脫依師:

      宣揚正法門?  增益福慧人。

      功德怎可圓?  擇師最要全。

      傳承非確量?  師資為精當。

(三)慎擇法王:

      怎入大法梁?  求拜真法王。

      法王怎鑒分?  詳見論悉真。

      行人自當慎?  了徹真密乘。

《子必依論》科解(十一):晨露之霾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總喻晨露:(P.418-419)

    滴露晶瑩何其稀有,未明污霽染垢失麗

    始入佛門未得受用,生疑退返其況如斯

二、正釋過霾:(P.419-423)

(一)犯疑心罪:

      初學不明佛法要,未入正修無受用

      疑師不真疑法假,自遭惡報不解脫

(二)犯欲速忌:

      學尚無成急成就,未待實修盼收穫

      祇想登天有本事,欲速不達犯通病

三、結說明悟:(P.423-428)

(一)循序精進:

      多劫勤修乃證佛,何況眾生更須修

      聞知法理漸依行,欲達成就非朝夕

(二)明理自審:

      未得受用生謬想,卻道學佛反遭報

      愚徒當悟因果理,皈佛從師慎思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修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壢佛堂 的頭像
    中壢佛堂

    第三世多杰羌佛--瑪倉派佛學會中壢佛堂

    中壢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