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裡的成見像座大山
“成見”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醜上》一書中。故事講述了孟子與公孫醜的對話,公孫醜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而孟子則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通過與公孫醜的辯論,揭示了成見的危害性和不合理性。
由此可見,成見是對某人或某事所形成的固定、不易改變的看法或態度。這種看法或態度通常是主觀的,不基於客觀的事實或真相,而是基於個人的偏見或經驗。它往往會阻礙我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導致誤解和偏見的產生。
“成見”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醜上》一書中。故事講述了孟子與公孫醜的對話,公孫醜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而孟子則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通過與公孫醜的辯論,揭示了成見的危害性和不合理性。
由此可見,成見是對某人或某事所形成的固定、不易改變的看法或態度。這種看法或態度通常是主觀的,不基於客觀的事實或真相,而是基於個人的偏見或經驗。它往往會阻礙我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導致誤解和偏見的產生。
我總是羡慕別人家的弟媳婦孝順公婆,姑嫂之間相處的那麼和諧,而我作為一個修行人卻和我的弟媳婦關係卻形同陌路。
每當家庭聚會,我總是不自覺地扮演著“評判者”的角色,特別是對弟媳婦,我總能挑出她對待婆婆(也就是我娘)不夠周到的地方。在我看來,孝順是晚輩對長輩無條件的順從與關懷,而弟媳婦似乎總差了那麼一點火候,還經常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跟我娘吵架,這一切在我眼中都成了評判她的證據。我常在家人面前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她的不滿,言語間帶著幾分責備,有時候還依仗大姑姐的身份指責她。我娘有時候對兒媳婦有意見就向我訴苦,我呢不管三七二十一肯定幫我娘說話,數落弟媳婦一番,這更加劇了她們婆媳之間的矛盾。
智者常樂,哲人無憂。對生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對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是好是壞,是對是錯,皆是選擇而已。快樂是一個無標準化定義的概念,而幸福更是一個多元的方程,最終你自己得設法尋求自己唯一的解。
我小時候就有一種幻想,這個世界不屬於我的,那個時候就覺的這裡不是我的家,也不知道我的家在哪裡,找不到啊,總是沒有幸福感,和小朋友玩的時候,我都覺得不感興趣兒。
到我成年的時候,這種念頭愈發強烈。我是個大齡剩女,因為世俗觀念,女大當嫁,就這樣被結了婚,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尋找解脫。科技時代,到網路上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解脫之類的資訊。